去斯里兰卡之前,照例做了看建筑的功课,亚洲鼎鼎大名的巴瓦的几个作品,早就被定在了行程中。
司机滔滔不绝,可惜他的斯里兰卡英语让我这个听力并不是很好的人只听懂了一大半。
brief garden,地方很是隐蔽,要不是司机小哥,我们肯定找不到。
贝维斯巴瓦,就是图片中和费雯丽喝下午茶的高个子帅哥。这张照片很有趣,看看费小姐的眼神,哈哈,好像小粉丝见到了偶像。
这是餐厅外的风景,据说贝维斯当时为了视野开阔,砍掉了对面的一个小山包。这么大的动作才成就了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美景。
最后贴一张弟弟建筑师杰弗里巴瓦私宅的车库,想看看这位开豪车搞设计的帅哥的作品吗?如果有兴趣请留言,我考虑在专栏里写一篇。
石韦:我开头就说了呀,这是个非正统的设计。景观设计的边界是什么,这个不要界定太死。我们学校景观研究生项目有个studio的主题就是Land Art,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做大地艺术。那么,人为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介入了户外场所,创造了一种新的景观体验方式,为什么这不能是景观设计呢?
七叶:艺术装置确实可以创造一种新的景观体验,做这种装置的大都是艺术家而非风景园林师。大地艺术是大地景观,但是艺术装置还是有点不同,把这个放在美术馆也问题不大。当然从极为广义的景观来说,把这个装置及其环境作为整体的景观,也是可以。
石韦:那我问你哦,景观教科书里经典案例古斯塔夫在绿地里置入一个环状的喷泉是艺术装置还是景观设计?德国景观事务所relais Landschaftsarchitekten在柏林宫殿的绿地里仅仅置入一个木栈道串联起场地其他现有元素算是景观设计还是艺术设施?挪威奥斯陆722事件纪念馆景观设计方案最后落地的那个林地里的不锈钢圆环算是艺术装置还是景观设计?这样用一个小装置撬动整个场地景观的设计太多了,从教科书到国际竞赛都认为这种方式就是景观设计,那么你觉得凭啥我说的这个装置的置入不算景观设计? 本来讨论学科边界这件事就很没有意义,自己给自己设圈,固步自封。
好的景观是能够让人走进去,乐意去的解压地,虹山湖市民公园就是这样一个存在。
“潮汐湖”岸边设有可以游乐互动的叠石水景,水景的水取自“潮汐湖”内,人们可以通过阿基米德取水器装置将水源引入水杉湿地,在一系列水循环,回到“潮汐湖”。
被木栈道和灯芯草环绕的雨水花园和外形简洁的景观亭成为这一片区的视觉中心。从远处望去如同一面澄澈的圆镜,映照出两棵现状洋槐树的婆娑姿态,仿佛能够将世间万物都收进这隅小小的空间里。
针对原场地较为复杂多样的地形,设计师利用高差不同的挡墙处理石材断面,对中部及“潮汐湖”花园附近的高坡进行了趣味的围合。
场地中的植物设计基于细致的走访调查,运用当地本土特色植物并增加观赏性较强的植物创造打卡点,坚持生态、低成本养护和可持续原则,以“四时有景、处处皆景”为导向。
一片现状树林中藏着精心设计的在观景台,这是南向观湖的最佳视点,郁郁葱葱,一片幽静,新植的桂花和鸡爪槭协调新旧元素,填补了群落中层。
奇幻森林区空旷的阳光草坪衬托着周围的现状香樟和桂花树,简单的植物层次延伸了空间,拉远了时光,给人无尽想象。
以大雪松为中心,几条碎拼小路,几块恬静的花境,几处坐凳,成了一处精致有序的小空间;粉黛乱子草长成一片粉色的海洋,阳光照耀下仿佛一张朦胧的薄纱。
在场地植物茂盛区域,清理现场长势不好的乔木及杂乱的下层,保留较好的现状柳杉林,林下种植耐阴地被玉簪、葱兰、紫娇花,芦苇灯点缀其中,野趣十足。
只有在人使用的过程中,场所才有了功能,场所才能成为场所。传统公园往往以观光功能为主,缺乏互动体验,虹山湖公园特别注重人与场地的互动,增强使用者的参与感。
基于儿童对公园的期待,设计师在互动功能置入时充分考虑了场地原本的地形地貌,将一处面积较大的斜坡因势利导改造成儿童攀爬地形乐园;除此之外,还在植被茂盛的地带建造了几处林荫花园,为久居城市的孩子们提供更多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机会和场所。
虹山湖公园还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使用者在公园中能够以最舒服的方式与自然对话,生活的美好藏进了一草一木之中。
在公园内构筑物建造上,秉持简洁,将地形与覆土建筑结合,用几何语言强调构筑物与环境的关系,塑造现代风格。
在虹山湖市民公园里走走逛逛,看着四季在眼前轮序更替,我们才感觉到时间的流逝。
把春天放进口袋里带回家;夏天爬上树梢去摘知了;秋天拾一片银杏叶夹进书本;冬天躺在木椅上晒晒依旧温暖的阳光。卸去所有的防备,放下俗世的纷扰,赤条条地钻进森林里,像儿时一样尽情撒欢。在公园里,你只做你自己。
方塔园位于上海松江古城内,原址现存宋代佛塔、明代照壁等几处古迹。1978年上海园林局准备筹建以宋代佛塔为核心的城市公园,并邀请冯纪忠先生为方塔园做规划与设计。
1979年冯先生开始规划方塔园,设计了北门、东门、何陋轩等主要建筑,并安置了外迁而来的清代天后宫。1986年所有建筑建设完成,至此方塔园成为了一座露天博物馆性质的城市公园。
知道方塔园是在本科时听老师讲起的,为此还买了关于方塔园的《与古为新》一书来读。或许是思考的还不够,当时读完并没太大的感受,几乎没有感受到方塔园的精妙之处。
很多年后,伴随着思考的深入与知识的积累,慢慢感受到了不曾感受到的东西,尤其是这些场景映入眼帘时。
想象一下,坐在舒缓的草坪上,目光越过开阔的水面落在宋塔上,这一刻古典与现代完美融合在了一起。这里稍作解释,现代园林源自于西方,开阔的草坪、水面是西方园林的经典元素,而中国古典园林脱胎于山水画,游园就如同欣赏卷轴画园林景观,步移景异。对这一点感兴趣的可以看这个回答。
“与古为新”的思想在何陋轩的设计上体现的也十分明显。传统歇山顶的神韵配合巴洛克式的灵动曲线,最终用现代构造做法演绎出来,既富有历史意蕴又充满现代气息。这一思想在北门、东门等的设计上也到了贯彻,在此不做赘述。
即时在今天能做的这样也极为不易,更何况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特殊时代背景下,这份敢于挣脱旧思想禁锢,勇于创新的魄力让人无比佩服。
景观设计师的职责是把人类活动空间与自然环境更好的结合起来,而优秀的景观设计则能够在统一二者的基础上以人为本,给予观者更多浪漫、有趣的感官体验。
以7月28日示范区刚刚开放的星空小镇为案列。上图中整个亲水栈道形式采用了蜿蜒曲折的自然式,乍看之下只是设计师随意的一笔勾勒,实则蕴含了许多巧妙的玄机。首先整条曲线的设计流畅自然,但是整个空间的韵律却和谐统一,起承转合,收放自如。其次,曲线即很自然的延长了游人的游览路线,又是湖水波纹的自然延续,同时悄无声息的进行了驳岸过渡。
在整个设计当中水的理念不仅仅只是在湖心、湖岸,更是渗透到了景观设计中的方方面面。包括道路的设计也提取了水波外扩的外型概念,一圈一圈的向外部辐射。中间间隔的绿化带增添了趣味性的同时,又起到了分割空间的作用,为游人行走提供了更多可选择性。
从俯视角度可以更加清晰的感受到整个活动场地的设计都是处于不断融入自然之中,又不断的打破。曲线的运用是为了融入自然、延伸自然、映衬自然之美。但除了圆,除了曲线之外,又在椭圆之中衔接了折线设计,巧妙地划分出休闲活动空间园林景观。虽然是折线,但是两条折线弯折的方向与角度都好像是自然裂开一样。插个题外话:多看几眼这张俯视图,整个曲线与折线的搭配居然像开裂的鸡蛋,不信看下图:
虽然设计师设计灵感可能并不是裂开的蛋壳,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设计本着的原则依然还是:“虽由人作,宛自天成。”而天成的灵感来源one体育,可以是雄伟壮阔的高山流水,当然也可以是身边微小的事物。
小品的设计也是一大亮点。图上座椅的设计,充分展示了现代设计小品的多功能性,从小孩到老人,满足了不同年龄阶段娱乐休息的需要,小孩可选择性坐在低矮处,也可以坐在高处,成人也可以如此,同时还可以作为躺椅来使用。这样的设计非常有效的利用了空间资源,增添小品的实用性。
护栏设计也很值得一说。近观来看,同样摒弃了传统直线的生硬感,流畅的曲线打破了原有空间的沉闷感,在起起伏伏之间增添了趣味性。同时颜色与材质的选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钢琴键,护栏设计与蓝天、白云、湖水相互呼应相互映衬。看着画面仿佛有琴声流出来,缓缓余音,不绝于耳。
而从远处一看,护栏就变成高低起伏的“喷泉”了。从保护、隔绝空间的配角角色反转成了被观赏的主角,与湖水的联系也更加的紧密了。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设计师会选用这样的材质、颜色以及设计形式了。不得不由衷的感叹一下,真的是全方位的以人为本考虑到了人的感官体验。one体育one体育one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