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体育新闻分类
one体育诗意的风景园林——三生共融(荣)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女师分会2023年会在浙江景观绍兴圆满落幕

  one体育one体育one体育原标题:诗意的风景园林——三生共融(荣)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女风景园林师分会2023年会在浙江绍兴圆满落幕

  2023年11月17—19日,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女风景园林师分会2023年会在绍兴成功举办,会议主题为“诗意的风景园林——三生共融(荣)”。此次会议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指导,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浙江农林大学支持,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女风景园林师分会和《中国园林》杂志社共同主办,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女风景园林师分会、绍兴市风景名胜和园林学会、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承办,绍兴市市政和园林绿化管理服务中心、绍兴市柯桥区园林管理中心、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杭州易大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杭州蒲公英园林设计有限公司、华绿建设有限公司、浙江天泰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浙江金桥环境建设有限公司、浙江三叶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浙江易道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新景建设有限公司、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浙江宏信建设有限公司、华甬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协办。共计400多位风景园林高校师生和从业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18日下午会议设置了“和美城乡、乐享园林、双碳园林”3个分论坛,17日晚设置了1个硕博学术论坛。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设计院、工程公司等单位的发言人围绕风景园林理论、实践、艺术、历史等方面进行了分享与交流,研讨的内容贴合风景园林的基础研究和当今时代热点,对于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乡建设具有较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各个分会场总计有40个报告,精彩纷呈one体育,会议现场听众众多、互动顺畅、反响热烈。

  分论坛1主要围绕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保护、城市更新、人居环境、生态空间、文化景观等方面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报告提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城乡建设、人居环境、生态文明、园林绿化、城乡风貌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些变化的过程中,园林绿化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在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缺乏中国特色,因此,必须以具有中国辨识度的中式建筑和中式园林为建设目标,加快中式园林建设,并在国内外普及应用和推广建设,引领世界园林的发展。

  报告回顾了世界遗产发展的4个阶段,指出文化景观对弥合《世界遗产公约》存在的自然和文化裂痕所做的努力,以及中国世界遗产对文化景观的卓越贡献。报告进一步指出,基于“天人合一”哲学观、宇宙观的中国风景名胜区、乡村景观具有杰出的文化景观价值,是世界遗产申报的洼地。只有加强对自身文化和历史的深度认识,才能使中国从遗产大国走向遗产强国。

  报告指出桃花源是中国文化中影响深远的主题,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也表现在其他的艺术形式如绘画和园林中。在雄安新区悦容公园,一个以桃花园命名的园中园,以《桃花源记》为蓝本,以历代桃源绘画为参考,将“桃花源”这一景观原型分析、拆解为系列空间或场景,在现有的用地上合理布局,创造具有古典意境和田园气息的休闲空间园林景观,供现代都市人缓解疲惫、放松心神,体会“武陵桃源”的真意。

  报告提到风景名胜区在历时3年的整合优化过程中经历了转换更名、搁置分歧、体系保留3个阶段。总结了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层级的变化,以及特殊的整合优化规则,针对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细化生态保护红线衔接规则、明确范围边界调整方案、制定区域管制规则等应对策略。新时期风景名胜区只有赓续传承、守正创新,才能充满活力、持续发展。

  报告通过介绍二沙岛市民公园群的总体规划、城市建设动向、城市建设导向园林景观、二沙岛绿地生成,阐述了二沙岛市民公园群伴随着城市建设和更新,从无到有,从粗放到精细,从单一到复合,一直适应着社会发展、公众需求、使用模式乃至审美意趣的变化,自然地产生、变化着,这种适应性的生成,赋予了公共绿地更多的可能性和活力。

  报告以“伦敦国王十字区”“谢菲尔德城市更新雨洪改造”“沈阳浑河—河两岸整体景观提升工程”“郎朗钢琴广场”“时代公园——沈阳沈海热电厂”“沈阳森林动物园规划”等诸多实践项目为例,阐述了生态空间叠加智慧城市功能激发城市活力、灰色空间更新复合现代城市功能延展城市活力、效率优先与文化繁荣平衡保持城市活力。

  报告围绕“和美城乡”主题,以河南开封和合肥园博园为例进行风景园林在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价值体现。针对开封老城区蓝绿空间存在的3个现状问题,提出5个蓝绿空间高质量发展策略。以合肥园博园城市更新展区为例,以现状机场生活区、公共园林区的更新提质为主,提出“功能性+故事性”结合的更新策略,形成景区+街区+展区相融合的城市更新展区布局。

  《智慧营造 诗意栖居——黄运同书语境下清口枢纽传统地景空间特征及当代启示》

  报告提出历史上,黄河与运河联系紧密,“黄运地区”是两河碰撞形成的特殊地理空间。黄运淮交汇的清口枢纽地区是黄运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地景空间,蕴含着朴素的生态哲学观,展现了传统人居环境的经验和策略。以舆图为参照,运用三重证据和图像分析法,从人居环境科学的3个空间尺度归纳总结了该地区传统地景空间特征及当代启示。

  《童乐园·劝学场——基于情境教育的大栅栏公共空间适儿化文教场景体系研究》

  报告通过党建引领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责师行动”工作体系,依托北京工业大学“为人民而设计”的大栅栏历史街区产教融合示范实践教育基地,建立大栅栏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共融的适儿化文化教育基因库,梳理公共空间类型和模式,构建大栅栏适儿化文教场景体系,探索具有文保区特色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模式和路径,形成“党建四合院”和“大栅栏儿童责任规划师”两个特色项目实践案例。

  报告提出绍兴风景园林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2500多年历史人文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通过历史的“年轮”——风景园林构成城市人文空间,文化的“烙印”——风景园林饱含历史名人故事,山水的“两面”——风景园林赋予自然山水诗意,从历史、人文、山水3个方面总结绍兴风景园林产生、演进与成熟的规律与特征,以期为绍兴风景园林当代建设与文化传承提供参考。

  分论坛2主要围绕文化景观、美丽乡村建设、风景园林艺术、风景园林历史、女性与风景园林等方面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报告从目标原则、筹备时序、做法成效、经验启示4个方面介绍了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为打造“花满杭城 香飘亚运”靓丽风景线所做的工作。本项工作以系统的谋篇布局全方位推进“百花齐放”,为全市人民和中外宾客提供满城飘香、精致靓丽的园林绿化景观,营造了热烈和谐的亚运氛围,高水平实现了“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总体目标。

  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在此基础上,如何在城市空间中融入艺术设计,从而更好地在城市中植入绿色基因,已然成为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手段。重点介绍了2023年第五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黄浦展区这一项目,该项目以“万家灯盏·平凡世界的可持续”为主题,试图用理念点亮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让社区在艺术中焕发出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生。

  报告展示了第十二届江苏省(连云港)园艺博览会南京展园的设计,从区域文化的角度层层阐述文化对空间的塑造,以及风景园林设计如何以文化为线索,进行功能空间、景观空间、文化空间的三生空间的营建和表达。项目主创以女设计师为主,通过这个项目的精彩呈现,既可以展现女设计师的风采,又能彰显女设计师对项目高标准要求和高品质追求的专业工作作风。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向往是风景园林设计的重点,而景观感知研究则能够为“人本设计”提供决策支撑。报告介绍了团队近年来研发的结合社交媒体数据、快速进行场地分析、评价和设计优先级决策的技术路径和方法体系,并以北京市为例进行研究和应用潜力介绍。该方法不仅拓展了景观感知研究的时空尺度,同时能够为“乐享园林”贡献循证设计思路。

  汉代女性参与的园林活动丰富多样,涵盖了生产、生活、礼仪、祭祀等多种类型。一方面,这些活动的环境需求建构了汉代庄园、村落及城郊的园林化环境,并对后世园林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活动背后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对女性角色的社会定义。报告以此为切入点,考察这些活动与山水、建筑等环境要素的互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儒家社会对女性活动的影响,以及对活动场所的制约,为理解生成期的古典园林打开新的视野。

  报告通过上海城市更新4个花园案例,从黄浦江畔的“北外滩滨江绿地”到苏州河边的“北苏州路滨河绿地”“天安千树公园”,再到最新完成的“延中绿地广场公园”,阐述了城市更新是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维度、历史的深度、文化的高度、生活的适度,从绿地到公园、从公园到花园的进阶,营造一个友好、尊重、无界融合的花园场所,创造城市中从自然出发的理想桃源。

  报告首先以古典园林-近代园林-现代园林的脉络介绍了无锡植物专类园建设发展概况;其次以杜鹃园、江南兰苑、太湖樱花谷、花菖蒲园为例对无锡植物专类园造园艺术与植物造景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无锡植物专类园的传承与发展应顺应世界园林发展之趋势,萃取中国传统园林之精华,发扬无锡历代园林之特色。

  《云顶花园,乐享办公——湖南创意设计总部大厦园林绿化项目实施全过程分享》

  报告从园林绿化工程如何在设计、施工、养护管理等方面落实“五大示范”要求分享了湖南创意设计总部大厦园林绿化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该项目集绿色低碳建筑示范、装配式建筑示范、BIM技术应用示范、智慧建筑示范和建筑师负责制示范“五大示范”于一身,是湖南省重点建设项目,也是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牵头的EPC工程总承包项目。

  报告提出场域是一种整体性的关系网络,在形式化描述事物整体性特征、总和效应方面具有本体论与方法论潜力。在文化景观场域视角下,以武当山为祖庭的系列地方性名山共同构成真武信仰神圣场域,同时存在局部的信仰辐射区域。对地理离散但通过内在关联形成多层级整体的真武名山文化景观系统进行整体性研究,有利于阐释其整体价值,为其保护利用提供依据。

  分论坛3主要围绕植物景观、蓝绿基础设施、生态网络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工业城区改造等方面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报告指出碳效应是植物景观所具有的重要功能之一。植物景观碳效应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建设和养护管理是影响风景园林碳效应的主要因素。植物景观碳效应的评估很复杂,涉及多个层面,需要与其他功能的协调和平衡。最后提出,营造低碳植物景观的重要途径是师法自然的设计,即应用自然形态和结构、符合自然过程、具备自然功能、满足人们需求的植物景观设计。

  报告以“能量美学”这一开源理念开篇,从5个方面阐明要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社会经济体系的全面深刻转型,以及生态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创新和转变。并以3个实践项目为例,从固碳增汇、节能减排、绿色慢行3个方面,指出“能量美学”的核心是提高能量的使用效率,增加生态文明的绿色图景,满足人民追求美好愿望的需求,体现为探索高质量发展、高品质设计所做的不懈努力。

  报告介绍了近3年来浙江林业碳汇工作情况,包括构建管理体系、建立行动体系、组织开展试点、强化基础研究、探索开发利用和推进数智治理六部分,涉及完善政策支撑、编制中长期规划、探索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森林扩面提质稳汇、系统推进国家林草碳汇试点、全力推进省级固碳增汇试点、林业碳汇项目减排量开发、组织项目减排量开发交易、探索“公众林业碳普惠”、实现项目开发“全流程管理”等多方面内容。

  报告指出绿地是中国城市生态建设的主要载体。课题组多年来面对地域性城市绿地生态建设中的现实需求,针对科学绿化的本质问题,基于十余年学术与实践研究成果应用导向,2018年始编研《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生态设计导则》,以系统梳理和转化相关科研成果及实践经验,形成城市绿地生态设计的技术规范。该导则涉及生态设计的基本术语、类型、流程及技术内容与成果编制的规范性要求。

  报告指出湿地生态安全格局的建设对于平衡城市发展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国际湿地城市海口市为研究对象,基于PLUS模型耦合湿地生态安全模式,探讨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对湿地景观格局的影响,并通过构建湿地生态网络识别生态夹点和障碍点以预测未来湿地生态风险,提出面向湿地生态保护的生态安全模式和生态修复建议,可为未来海口市湿地保护规划提供参考。

  蓝绿基础设施在调节城市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报告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区,对蓝绿基础设施景观格局进行了量化,分析了蓝绿基础设施时空特征演化对碳排放的影响,考察了蓝绿基础设施在不同区域间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碳排放的聚集效应逐渐增强,而蓝绿基础设施对碳排放的影响是动态的。因此,通过区域协同治理体系优化城市蓝绿基础设施对促进城市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报告提出面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共性难题,以土地利用模型作为技术支持,识别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测度关键,基于PLUS模型,对上海市中心城区绿地生态网络发展多情景进行模拟,分析不同情景下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结构性连接和功能性连接的差异性。以城市各类规划作为前瞻性指导文件,进一步推动了机器学习辅助规划工作的落地实施,以期为生态空间专项规划与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在当前寒地老工业城区城市绿地质量、数量双劣势的背景下,针对老工业城区内经济、健康弱势人群,提供更多更可用的绿地承载户外健身行为,可为实现社区环境干预公共健康实践提供规划设计依据。报告从运动公平视角,建构哈尔滨老工业城区绿地格局供需指标体系,结合居民自评健康报告,分析老工业城区绿地格局聚类特征,探寻城区工业属性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健康的湿地景观,应当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实施适度的人工措施,促进湿地景观的可持续。报告首先阐述了湿地概念与近自然理念,以及近自然湿地及其景观特点,随后基于苏州三山岛、天福国家湿地公园近自然湿地营建成效,从功能空间布局、植物生境构建、水体规划、地形设计等方面总结近自然湿地营建方法,为湿地景观营建提供借鉴。

  报告指出法国Zuber全景壁纸受中国水彩画影响而诞生,其将外部世界内景化的艺术形式及商品属性,使风景成为一种可以流通的动态的媒介、一个视觉占有的地点、一个身份形成的工具,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19—20世纪欧美国家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身份网络的形成之中,体现出国家精神在景观中的再现性实践是一种国际的、全球的现象,与帝国主义的话语密切相关。

  硕博学术论坛主要围绕生态系统、绿道设计、风景园林历史、村落景观、园林水景等方面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报告通过自主搭建的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PPGIS),在广州海珠湿地公园采集1473条数据。一方面,通过机器学习揭示绿地环境特征及其组合与生态系统文化效益的关系,为探究主观感知与环境特征组合的关系研究提供方法参考。另一方面,所搭建的研究框架被转译为集预测与可视化为一体的辅助决策工具,使得设计师和决策者能够优先考虑对效益影响更大的环境特征,制定具有优先级的优化设计策略,为城市绿色空间的循证设计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报告聚焦“明清时期平遥古城建筑植物纹样”。以平遥古城各类建筑的植物纹样为主题,通过研究古城建筑的植物文化,从植物纹样种类及植物在不同阶层和职业中文化意蕴的差异性等角度,阐述了融入美好愿景的植物纹饰。探讨了其本身具备的社会文化,不仅有助于保护文化遗产、深入理解历史、推动艺术创作和促进文化交流,也对国内外各古城建筑纹样的修复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全球性危机,对人类和自然栖息地构成威胁。报告从风景园林主动减缓和被动适应气候变化两方面出发,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探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循证设计。报告分为三部分:1)总结了在碳中和目标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策略,为实际设计提供科学基础;2)对园林绿地碳中和相关计算工具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应用研究,协助潜在用户选择适用工具;3)通过城市热环境实测,深入研究气候适宜性设计。

  植物作为传统园林的重要造园要素之一,植物香气也是园林景观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不同历史时期之中,广州传统园林的植物香景呈现出不同的香景特征,然而目前较少见针对广州传统园林植物香景特征的挖掘整理。报告通过研读历代广州香景植物的风物专著、园林名胜地理志,再结合当地文人园记、诗歌雅集等史料,对广州传统园林不同历史时期植物香景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分析其所运用的香景植物与营造手法,探讨不同时期的植物香景营造特征。

  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报告以云南省6批国家级777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等方法分析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研究村落景观活力提供基础,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去保护、利用、激活传统村落景观空间活力,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进行风景园林方向的实践,不断增强村落规划的科学性,从而实现云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高密度居住区绿道需要具备生态环境宜人、服务设施便利、文化氛围浓厚3个特征。因此,报告以上海市社区级绿道为实证案例,从环境塑造、设施配置和人文关怀3个方面提出了改善绿道网络和居住环境品质的3项策略。这些策略包括构建绿道网络,提升居住环境质量;完善绿道设施,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创建文化绿道,展现社区对人文关怀的关注。希望通过研究新的绿道设计模式,改善高密度住区的人居环境,创造生态宜人的幸福居所。

  《基于IPA分析的山岳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评价——以浙东唐诗之路六处山岳型风景区为例》

  报告通过“重要性-满意度分析”(IPA),对比6处山岳风景区之间、山岳型国家级和非国家级风景区之间的CES重要性及满意度差异,依据优化需求进行分区。结果发现,公众对场地的期待高于实际体验;国家级与非国家级2类山岳型风景区在满意度评价存在显著差异。优先加强非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区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建设既是克服诗路山岳型发展不平衡的关键因素,也是推进山岳型风景区建设、提高竞争力与标识性的重要内容。

  溯古追今,我国古典园林文化中蕴含着大量有关“三生”的思想理念,可为现今在生态、生活、生产三方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报告以宋代园林作为探寻“三生”思想产生的原因和具体在各个方面的体现,从政治经济、思想精神、文学艺术、园林要素等层面,剖析了“三生”思想在宋代的体现,分析了其设计之智慧,并为其在往后的发展传承提供了思想源流,希望可以在当今三生空间永续和谐共融的诗意画卷之上,有助于设计者更好地担当起风景园林师的时代责任。

  清代海幢寺作为一口通商时期可供外国人“略微散解”的园林和诗人雅集的园地,留下了许多文字和图像资料。报告以图文互证作为研究方法,以《海幢八景》诗和海幢寺外销画册作为主要研究素材,讨论清代海幢寺总体布局,在园林空间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海幢八景的分布,并总结海幢寺的园林营造特征,可归纳为3个层面:空间上视觉景和非视觉景交互;时间上四时景和非四时景结合;意境上禅意景和非禅意景融合。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水具有独特的表现风格——以少量的水艺术化地模拟自然中各类水体的形态,并成为水上活动的游憩空间。报告以明清无锡胶山安氏的风景营建为例,通过文献、图像的解读和图文之间的互证,从营造层面梳理胶山南麓水源利用、开发和水系网络的塑造过程,总结并比较典型案例西林、南林和罨画楼的水景空间特征,从体验层面分析多重因素作用下舟为的适应性变化,解读江南地区园林水景空间与行为活动的互动和仿舟建筑逐渐流行的潜在动因。

  18日下午,分论坛结束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女风景园林师分会会长金荷仙主持闭幕式并作会议总结。她向各位与会领导、嘉宾、业界同行和工作人员表示衷心感谢,并邀请浙江农林大学教授陈楚文、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首席技术总监相西如、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董丽和江西农业大学教授刘纯青作分论坛和硕博学术论坛总结。接着金荷仙会长从三个方面表述自己参加本次论坛的学习体会。

  第一,时间的“长”和“短”。论坛的准备工作和流程十分漫长,但为期三天的论坛会议又觉得很短暂;各位嘉宾汇报的内容是长期研究的成果,但在会上汇报时只能作短时间的简单概括。

  第二,专业的“广”和“精”。风景园林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拓展,研究技术与方法的不断提升也为专业领域研究提供了强劲的数据支撑。女风景园林师在改造物质环境的同时,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家园,彰显了女风景园林师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责任和担当。

  第三,“我”和“你”的期望。一是期望女风景园林师能够将学术交流很好地持续下去;二是期望研究交流成果能够得到进一步凝练提升;三是期望女风景园林师分会姐妹们的合作交流越来越多,大家凝心聚力、践行真知、共谋发展。

  闭幕式上邀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秘书长左小平、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施德法、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女风景园林师分会会长杨小茹、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秘书长徐剑为绍兴市市政和园林绿化管理服务中心等17家协办单位颁发致谢牌;为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等3家志愿者组织单位颁发致谢牌;为李雄等主论坛主持人、发言人和施德法等分论坛主持人、发言人颁发荣誉证书。邀请原浙江省建设厅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延惠、施德法理事长、杨小茹会长、徐剑秘书长为浙江农林大学8位志愿者颁发志愿者证书;邀请金荷仙会长、施德法理事长、杨小茹会长、徐剑秘书长为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9位志愿者和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7位志愿者颁发志愿者证书。

  最后,大会宣布,女风景园林师分会2024年会将由湖北省风景园林学会女风景园林师分会承办,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女风景园林师分会会长杨小茹将女风景园林师分会会旗转交给湖北省风景园林学会女风景园林师分会会长傅小鹏。

  本届女风景园林师分会年会得到了媒体的大力支持。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网、中国网、学习强国、央视网、今日头条、新浪网、搜狐、网易、中国消费报、消费日报网、浙江在线、浙江日报潮新闻、浙江卫视钱江频道、浙江政务短视频联盟、浙江之声、浙里政能量、绍兴市电视台新闻频道、绍兴电台绍兴之声、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绍兴发布、绍兴网、今日柯桥、笛扬新闻、越牛新闻等几十家媒体都对会议进行了报道。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风景园林》《广东园林》《园林》《景观设计学》等学术团体和学术期刊也进行报道,引发了各界关注与好评。

Copyright © 2018-2024 one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xml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