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统筹城乡,村镇、村庄发展,以产业为支撑,提升公共服务设施、one体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村庄生态环境品质,构建产村一体的综合性规划。美丽乡村规划应统筹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立足区域发展、城乡统筹的视角,统筹产业、村庄、生态、one体育文化、景观等多要素,促进农村三产融合。
应用新发展路径,落实供给侧改革,引领消费新需求,探索示范带发展的新思维、新理念、新模式,示范引领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合理利用资源,改善人们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在对人、环境、社会关系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乡村景观的规划和设计,要充分体现区域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数字景观:数字景观是借助计算机技术one体育,综合运用GIS、遥感、遥测、多媒体、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仿真和多传感应等数字技术,对景观信息进行采集、监测、分析、模拟、创造、再现的过程、方法和技术。
2 开放式社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3 康复景观设计:是指建立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并将户外景观作为重要的医疗资源的景观环境,目的是帮助有需要的人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理、心理、职业和社会生活上的功能,提高其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促使其重返社会。
1)明晰:康复景观设计应该是明确和鼓舞人心的,而不是模棱两可或是难以理解的抽象艺术。
2)通达:设计应简单、方便,直接寻路到位,内有环形园路系统和全园无障碍设计的考虑。
3)聚会场所:设计规划中必须有开放的活动空间,创造交流机会,鼓励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交。
4)私密空间:除了公共集合的空间,也需要适宜干独处的亲密空间,以放松、冥想或进行私下交谈。
5)启示:花园给予它的使用者不同的回应。除了减轻抑郁感,人们需要灵感和鼓励来完成康复的目标,运用雕塑、绘画和音乐等可以重振精神并使之更为强大。
6)与自然相连:能够带来绝佳治疗的花园必须有茂盛的植物,还应欣赏到天光云影、水液激滟,能够倾听自然里的各种声音,这些和谐的自然景现提示患者生命不息。
1)环境因子(如新鲜空气、阳光、流水、植物香气等)直接参与人体生理生化过程;
1832年美国国家公园由美国艺术家乔治·卡特琳(Geoge Catlin)提出来的,为了保护一些自然生态优美的保护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是黄石公园
1.绿道:绿道理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是在城市中的绿色漫步,骑车,跑步的休闲游憩慢行交通系统。主张通过走廊的形式把若干个保护区和野生动物连接起来,减少不利的“孤岛”效应,并逐渐成为传统濒危物种保护模式的重要补充。(结合奥姆斯特德理论)
2.生态廊道:是具有一定宽度的条带状区域,除具有廊道的一般特点和功能外,还具有很多生态服务功能,能促进廊道内动植物沿廊道迁徙,达到连接破碎生境、防止种群隔离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4.生态廊道的重要结构特征:廊道的数目、宽度、连通性、曲度、内部环境及廊道与周围斑块或基质的相互关系。生态廊道宽度特征对于廊道的生态功能有重要意义,它直接影响着物种沿廊道和穿越廊道的迁移效率。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学术术语为“低影响设计和低影响开发” (Low impact design or development,简称LID).即在降雨的时候,通过建设“吸收、储存、渗透、净化”系统来吸收雨水,在干旱时用来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的一种城市建设系统。建设海绵城市就是建设城市雨水收集与综合利用系统,开发、改造城市社区建筑、道路、绿化带、公园等公共场所,提升这些场所的生态蓄水功能,以此来恢复城市的河道、沟渠本身的水调节功能,实现城市水资源的自然调节和供应能力。
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等
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one体育、净、用、排”的六字方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园林景观,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
1、海绵城市与国际上流行的城市雨洪管理理念与方法非常契合,如低影响开发(UD)、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及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等,都是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良性水循环、内涝防治、水污染防治、生态友好等作为综合目标。
2、该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具有自然循环的“绿色海绵”雨水系统,使整个城市容易适应新的环境,遭遇水灾害后能够快速恢复, 能够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并且不危及其中长期发展。
3、我国官方文件明确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代表着生态雨洪管理思想和技术从学界层面走向社会管理和应用经济层面, 并将在城建实践中得到更有力的推广,从而利于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使之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
城市修补指对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解决,包括老城区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等。
简而言之,城市修补是在城市发展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时期,所提出的城市设计新理念和城市建设更新的方法。
城市棕地,主要指的是城市工业废弃地,但土壤又恶化,不适宜的城市生态污染地。
1997年,美国建筑师瓦尔德海姆(Waldheim)提出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的初步概念:“景观都市主义描述了当代城市化进程中一种对现有秩序重新整合的途径,在此过程中景观取代建筑成为城市建设的最基本要素。”即景观,相比建筑,更适合于进行城市结构组织并增强人们的都市体验。1982年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竞赛是景观都市主义实践的第一座里程碑,其实施方案第一次明确表达了城市与景观的另一种关系,即分层的、无等级的,动态、弹性的设计策略提出了新的都市主义形式。
景观都市主义颠覆了建筑主导棕地改造的方式,将景观作为媒介,综合考虑棕地与周边自然、用地的关系,它对于棕地治理的主要影响包括以下几点。
1)扩展棕地治理的空间维度。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棕地不是简单“搁置”在城市空间中,而应将其视为一种表面的活动,层叠地实现多重功能:可以向下与排污治理相结合;向上可与周边场所共同完善城市的组织结构与功能。
2)增加棕地治理的构成要素。增加了最重要的时间要素,更多考虑到变化的事件,分阶段的规划对于未来突发性、随机性的变化更具容纳性。
3)增强棕地治理的复合程度。棕地治理再利用的改造过程中,要引入生态恢复,引入自然,保留棕地本身的土地价值,通过多种复合方式增强与城市的沟通。
主要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形成的一种合作伙伴的合作关系,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字母的缩写,多数用来开发当地旅游特色小镇或者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特色小(城)镇包括特色小镇、小城镇两种形态。特色小镇主要指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特色小城镇是指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单元,特色产业鲜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建制镇。特色小镇和小城镇相得益彰、互为支撑。
(2)重文化: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呢?是在于流传文化和教育人民,让人们在城市当中接受熏陶,让他们懂得怎么样生活,以及怎么样更好地生活。城市要教会人们的是这个。因此,我们国家与其说现在城市风貌的混乱,其实是我们一种文化的混乱,因为我们文化失去了方向。这些建筑只不过是我们建筑价值观的一种外显而已。
(3)重生态:采取紧凑、集约、精明、低冲击的方式,以最小的干扰,来实现我们生活的更加人性化。海绵城市、韧性城市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方向。
(4)重民生: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讲了,城市的发展建设要提高城市的持续性和宜居性。其中开放街区也是便民的一项举措,由过去尺度过大的、封闭的、割裂的模式,走向一个开放、融合、方便、功能混合的模式,或者说,重新回归城市的本能,让城市的魅力、活力以及它的交往功能发挥出来。
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要求:重点地区应当开展城市设计,塑造景观特色,明确空间结构,组织公共空间,协调市政工程,提出建筑高度、体量、风格、色彩等控制要求,并作为编制该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依据。
重点地区范围以外地区的城市设计:城市设计的重点地区范围以外地区在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当因地制宜明确景观风貌、公共空间和建筑布局等方面的要求。
(2)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生态文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园林景观,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先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绿道理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是在城市中的绿色漫步,骑车,跑步的休闲游憩慢通系统。(结合奥姆斯特德理论)
廊道(corridor)是指不同于周围景观基质的线状或带状景观要素,而生态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是指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生态廊道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它和“绿色廊道”(green corridor)表示的是同一个概念。
生态廊道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多种功能。建立生态廊道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方法,是解决当前人类剧烈活动造成的景观破碎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众多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按照生态廊道的主要结构与功能,可将其分为线状生态廊道、带状生态廊道和河流廊道三种类型。
••廊道的重要结构特征包括廊道的数目、宽度、连通性、曲度、内部环境及廊道与周围斑块或基质的相互关系。
••廊道宽度特征对于廊道的生态功能有重要意义,它直接影响着物种沿廊道和穿越廊道的迁移效率。一般认为廊道越宽越好,窄带廊道易对敏感生物种的迁徙产生影响,并影响廊道对有害物种和污染物的过滤。随宽度增加,多数物种可沿廊道迁移,并且宽度越大,环境异质性也会增加,边缘种和内部种都会随之增加。针对不同物种的保护,廊道的宽度也不尽相同。同时在设计廊道时应该考虑廊道中有利于物种传布的踏脚石的设立。
“公园城市”是将城市绿地系统和公园体系、公园化的城乡生态格局和风貌作为城乡发展建设的基础性、前置性配置要素,把“市民—公园—城市”三者关系的优化和谐作为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通过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新型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理念和理想城市建构模式。
将公园游憩服务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建设幸福家园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更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普惠公平和活力多元。
其实践路径主要包括:推进公园系统分类细化与提高服务能力,公园特色加强,推进城市绿道网络建设。
将公园城市格局作为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优化的基础性配置要素,更强调城绿共荣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理念one体育。
将区域风景休憩体系构建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更强调互促共生的新型城乡关系建构。
将公园化的城市风貌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引领,更强调美丽怡人的城市景观风貌塑造。
其实践路径主要包括:城市整体格局山水化,加强城市绿地建设,丰富绿地类型及形态。
将绿色开放空间系统作为促进社会善治和文化传承宣展的场所平台,更强调和谐繁荣的城市公共空间营建。
其实践路径主要包括:将绿地建设和城市文化历史相融合,建立智慧绿地网络,使城市绿地发展更具地域特色。